为持续激发学术创新活力,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质量与研究水平的提升,我院于9月12日晚在西校区智慧教室成功举办学术活动月系列之“博士论坛”第二场。本次论坛邀请了两位新进博士教师,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。
张培翠博士带来了题为“再议汉语‘综合与分析’的历时演变”精彩讲座。她以形态学和词汇-语义学为切入点,深入剖析了汉语类型在历史长河中的“综合→分析→(综合)”循环演变模式。张博士提出创新理论体系:汉语的这一演变特性是双音化、语法化和词汇化等多种语言演变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
另一位博士杨国强则将目光投向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典籍译介工作,他的讲座“‘译’路分‘想’--以美国汉学家伯顿·华兹生典籍译介研究为例”,从身份特征、译介理念、文本特征及译介策略等多角度,细致分析了华兹生的文化身份和立场对其译介理念与实践的影响。杨博士的讲座不仅确立了华兹生在汉学领域的地位,还展示了他在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方面的卓越贡献,为当前的“中译外”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讲座结束后,周树江教授和范慧茜副教授作为点评嘉宾,对两位博士的讲座进行了深刻且精彩的点评。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吸引了众多教师积极参与,现场气氛热烈,交流讨论活跃。论坛由高延君副院长主持,崔洪海院长作总结发言,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(文字:高延君 审核:崔洪海 编辑:郑云倩)